為何實體店面持續關閉?
目前市場上大批量的品牌商線下店關店,大部分人說是電商沖擊太大!
但是最核心的原因卻是,和電商沒什么關系。
一、品牌商無法控制渠道商、終端門店。
大部分品牌商無法真正控制線下終端門店,導致線下渠道直接把產品發到電商平臺,出現電商平臺價格低于品牌實體店的情況。電商平臺的沖擊是表象,如果解決不了對渠道的把控問題,出問題是遲早的事。
品牌商做直營店,可以完全控制終端,所以優衣庫和DHC能做到“線上線下,同款同價”;但是,中國絕大多數品牌商為了發展速度,是以加盟為主的連鎖實體店。問題就在傳統加盟上,品牌商像批發商,加盟方(或區域代理商)幾乎是賣斷經營,搞線上線下,這種利益扯不清楚,沒法搞同款同價。因為做全直營的品牌商非常少,所以能搞同款同價的商家也少,深圳標志設計公司。
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,沒有多少人明白這個定律:線上線下無法做到同款同價,那么實體店一定會被自己打敗的。線下實體店超過100家的都要注意一下:專供網貨款,這是海洛因,提供的專供款越多,銷量越大,消費者對品牌就有了一個認知,就越會認為網店更便宜,線下實體店就越難發展。這種案例很多,富安娜就是典型代表,線上渠道銷售上億,線下1年半時間關店418家(2013年度財報終端門店2210家,2015年上半年財報終端門店1792家)。
(注:價格不統一、不能控制,線上價格便宜,就會導致線下成為體驗店,線上成為交易點,而且如果不能做到一致,隨著這種趨勢繼續下去,消費者心中建立線上便宜的印象,購買行為就會越多發生在線上,那么線下就會越來越弱)
二、中國的房租
據媒體消息,4月8日,商務部部長助理王炳南表示,在內貿流通領域,店鋪租金占實體店經營成本約30%,而近年來實體店鋪租金以每年20%的速度增加,約為銷售額平均增速的2倍,這對實體店經營造成很大壓力。
一位經營餐廳的陶先生說,他剛剛租下這個門面時,租金40000元一個月。由于經營得當,他的店生意還算不錯,不料這條街道的門面租金跟著水漲船高,到了合同期到期,房東一下把鋪面租金提到了60000元,而且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。陶先生算了一下,如果這樣,“賺的錢相當都是在幫房東打工!”最后只能放棄經營。
早在14年年底,就有媒體報道稱,上海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已是20年前的5倍和10倍,但商品銷售毛利幾乎沒有增加,引得大批內外資企業陸續關閉門店。
早在2013年 11月,那一年的雙十一交易額還是350億,雙十一之前,馬云接受采訪時稱,300億不是問題,自己并不關心數字,而是希望借市場力量將房價打下去。他說,目前商業地產價格奇高,希望通過網購的發展,削弱傳統商業的力量。當大家都選擇網上購物時,傳統商圈的銷售量就會減少,商業地產房價就會降低。
商家對于房產租金漲價已經習慣了,但是對于網購市場的迅速崛起還不習慣,所以把一切責任丟給淘寶、京東等電商平臺了。
本文關鍵字:店面形象設計,企業商標設計,深圳商標設計公司,產品外包裝設計
三、零售商自己思維固化
中國零售業的普遍現狀是同質化嚴重,特色不突出,開飯店火都去開飯店了,賣衣服可以賺錢都去賣衣服了,很少有考慮自己賣的話有什么特色,競爭力如何,這樣的模式導致市場好的時候都有肉吃,市場不好的時候這些模仿者卻是優先被市場淘汰的。
(注:線下零售如果無法構建起自己的競爭特色,與線上相比的競爭特色,就會在博弈中落敗,但是現在線下零售多數在這方面做得工作不夠,沒有構建、強化自身的獨特體驗優勢!)
中國的零售業可以參考發達國家的歷史。當網購興起的時候,歐洲市場也經歷了實體店銷售下滑的影響。當時歐洲實體店對網購的反應是,馬上動手在店鋪里增加一些娛樂內容,比如增加咖啡吧、在店鋪內掛上名畫,或者弄上很舒服有趣的東西吸引消費者。在位于上海Burberry的旗艦店里,就曾掛上莫奈的巨幅名畫。倫敦的一家百貨店里也曾策劃過一個特別的促銷活動,在活動中,把所有衣服的商標全部拆掉,商店里一點生意都沒有,這個活動的主題就叫“沉默”,所有來到店里的人都懶懶散散地或躺或靠在沙發上,給大家營造一種很特別的體驗。在迪拜市中心的一個大型購物中心,也曾經以8公里的長度,來模仿三大時尚之都的著名街景,以吸引消費者。
活的不好的零售商朋友們,說電商讓你倒閉了,說馬大大不給活路了,其實你應該多多考慮另外的原因,畢竟大家已經習慣了網購,這個趨勢不可更改了,多多想想其他方面怎么改進吧。